很多家長都會想知道自己的孩子視力發育是否健全,其中包括有沒有懶惰眼。要知道孩子有沒有懶惰眼,首先我們需要瞭解何謂懶惰眼和其成因。
懶惰眼的正式學名爲「弱視」 (Amblyopia)。簡單來説,是指眼睛就算透過正確度數的眼鏡矯正屈光不正(即近視,遠視或散光),視力都未能達至正常水平,而眼睛經檢查亦找不出任何結構上的毛病和缺損。我們的大腦視覺中樞系統在我們幼童的時期其實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期間需要透過不斷接收由眼球傳送的清晰影像,來幫助視覺中樞系統中的腦細胞完善發育。如果眼睛出現任何問題導致其中一隻眼睛或雙眼的影像訊號無法清晰傳達至大腦,就會導致視覺中樞系統發育不健全,亦即俗稱的懶惰眼或弱視。弱視的小朋友除了視力較爲不清晰外,視覺對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立體感、雙目視覺協調和空間感協調都可能受到影響。
弱視的成因
弱視的成因主要分爲三類:
(一) 斜視:斜視意即雙眼的視軸不對稱,例如外斜或内斜。若斜視導致其中一隻眼睛經常偏離視軸,我們的大腦可能會自動忽略該眼睛的映像,只是發展主力眼,因而導致弱視眼發育不良。一般内斜視(俗稱鬥鷄眼)較容易導致弱視。
(二) 屈光不正:如小朋友雙眼有較深度數的近視、遠視或散光,而沒有及早發現加以矯正的話,模糊的映像也有機會導致大腦視覺中樞發育不良和雙眼弱視。如果雙眼的度數相差較多(鴛鴦眼),例如多於250度,而遲遲未發現加以矯正的話,亦有機會導致較深度數的眼睛出現弱視。
(三) 阻礙性弱視:意思是指影像受到阻隔,無法清楚達到視網膜,再繼而傳送至大腦而導致弱視。常見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白内障和眼瞼下垂阻隔影像。雖然阻礙性弱視是三種類型當中最爲少見,但同時亦是程度較爲嚴重和較難治療。愈小年紀出現的阻礙性弱視會傾向較嚴重。有些小朋友需接受白内障移除手術或眼瞼手術以改善病情。
如何診斷弱視
如果沒有適切治療,弱視可能會導致長遠的視力損失。弱視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小朋友也不懂得申訴視力有否異常,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定期作視力檢查,如有問題也能及時發現作出適當治療。
一般來説,12歲以下的小朋友及早治療,治療效果更佳。當我們發現懷疑弱視的小朋友時,我們需要爲小朋友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包括視力、立體感、眼球活動和視軸、屈光度數、眼球結構檢查等等。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幼童會否望向細小的玩具或圖案卡從以估算他們的視力。如幼童在其中一隻眼睛被遮蓋時顯得非常抗拒,就可能已經是其中一隻眼睛出現弱視的徵兆。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小朋友則可以透過辨認不同大小的英文字,數字和圖案測驗視力。如果雙眼視力測試有明顯分別,小朋友可能已經患上弱視了。
弱視的治療方法
首先透過以正確度數的眼鏡矯正屈光不正,已經能夠爲部分輕微弱視的小朋友改善視力。如佩戴眼鏡後仍有弱視情況,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遮眼和滴散瞳眼藥水。遮眼是透過用眼貼遮蓋正常視力的眼睛,强迫小朋友多使用弱視眼睛從而刺激發育。中度弱視可以嘗試每天遮眼2小時,嚴重程度弱視則可以每天遮眼6小時。眼貼能避免小朋友用主力眼從狹縫偷看,效果較布套理想。如小朋友因外觀、不適或皮膚敏感而抗拒遮眼,可以考慮以散瞳藥水使主力眼近距離視力模糊,從而迫使小朋友多使用弱視眼。最常用的是阿托品藥水(1% Atropine), 研究建議一星期使用兩次,可用以治療中度至嚴重弱視,效果與遮眼相若。
最近有不少嶄新的研究,湧現更多弱視的另類治療,其中包括液晶眼鏡,通電後能自動切換遮眼和清晰模式。還有感官治療,當中包括以電腦程式提供視覺分辨練習、電子遊戲等。有些文獻集中研究雙眼並用的協調訓練,例如平板電腦遊戲及虛擬實境遊戲。其他還有口服藥治療等。不過這些研究將來還需要更多數據才能確定其臨床效益。
治療的黃金時期
一般來説愈早發現弱視並開始治療,效果會更佳。不過近年也有文獻發現,13-17歲的小朋友如發現弱視而並未曾接受過任何治療,經治療後視力也有所進步。有些少年人甚至成年人接受另類的弱視治療後,視力和立體感也有少許改善。這打破了我們以往認爲大腦視覺中樞系統過了一定年紀就會失去可塑性的想法。不過,愈早治療成功率會較高,所以當小朋友確診弱視後,需要家長平日多加鼓勵,例如玩遊戲,買一些有圖案的眼貼或給予適當獎勵,幫助小朋友按醫生指示合作遮眼,方能達至治療成效,提升眼睛發展潛力。
總結:弱視沒有明顯癥狀,家長需定時帶小朋友檢查視力,及早發現和找出成因。愈早發現和開始治療效果更好,而治療成效亦需要家長多鼓勵小朋友配合,家長和醫護團隊一同合作,就能爲小朋友提升視力。
撰文:嚴卓苓醫生、周寶姿醫生、 任卓昇副教授
預約門診及查詢 3943 5886 / 9681 4010 (WhatsApp)
廷伸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