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傳統腦部疾病檢測需抽血且要求空腹,程序繁瑣,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於2017年起開展一項人工智能(AI)與腦部障礙的研究,近期成功研發出AI眼底檢測技術,長者只需透過簡易影像儀器拍攝4張眼部照片,約10分鐘即可分析出其腦部健康及有否患上認知障礙症。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保良局昨日舉辦「養好腦—養老好」啟動禮,邀請28名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地區中心會員透過新技術接受免費檢查,未來會有更多受惠者。
中大聯同國際團隊近日開發該套AI系統,透過648個臨床確診的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症類型之一)病例,以及逾3,000張正常眼底照片進行訓練,發表時準確度超過80%。中大亦與高錕慈善基金合作,利用AI篩查近900位無認知障礙症長者,結果發現約22%屬高風險人士。對於被系統評定為高風險的長者,團隊建議他們接受進一步的詳細認知評估,以了解罹患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可能性,甚至尋求專業醫師診治。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張艷蕾昨日解釋,眼睛為大腦的延伸,透過視神經與腦部緊密相連,加上眼角膜、晶體及玻璃體具有透明特性,如今可藉簡易影像儀器拍攝眼底照片,然後透過視網膜觀察腦部的血管神經,例如眼部血管出現不良變化,有可能反映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疾病風險,腦部健康亮起紅燈。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指出,香港以平均85歲的預期壽命冠絕全球,但研究顯示當中30%人口患上認知障礙症,推算隨着人口老化,患者將由現時15萬人,倍增至2039年的30萬人。他續說,七成認知障礙症患者源自阿茲海默症,初期毫無症狀,待發現時多數已不可逆轉。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長者可透過改善14項可逆轉風險因素維護腦部健康,例如控制慢性病與三高、保持運動與健康飲食、戒除煙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