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 22/08/2018

中大開展全球首個以「視網膜影像」篩查華人阿茲海默症研究

早年中大研究發現,本港70歲以上長者每10人便有1位認知障礙患者,而85歲以上則每3人便有1位患者。患者中只有十分一人曾經求醫或已確診。認知障礙症患者超過一半成因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他們的腦部會積聚不正常的物質–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從而引致漸進式的認知退步。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教授表示:「有研究指,抑制澱粉狀蛋白的治療或能防止認知能力進一步下降,關鍵在於患者須在很早期,例如在輕度認知障礙 (MCI) 階段接受治療才有效。愈早發現,我們便可以愈早介入治療,從而減慢甚至遏止病情繼續惡化,減輕病人及家屬的痛苦。」

現時,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需要使用澱粉狀蛋白-正電子腦掃描 (amyloid-PET scan) ,或通過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進行檢測。不過此等檢測方法不普及並具入侵性。有見及此,中大腦神經科團隊希望透過開展「早期阿茲海默症篩查研究」(SEEDS Study) ,通過視網膜影像技術及血液測試,尋找及確認以篩查華人獨有的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以開拓新的檢測方法。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張艷蕾博士解釋:「視網膜是中樞神經的延伸,讓我們可透過眼睛這個『窗口』去觀察腦內血管和神經退化的損害。我們已成功研發及應用不具入侵性的視網膜影像技術來獲取生物標記,協助了解眼和腦內的血管及神經病變。而透過是次SEEDS研究,我們希望更進一步了解早期血管功能障礙及腦神經損害對認知障礙症的病理影響,以助篩查阿茲海默症及早期認知障礙症患者。」。

全文 傳媒報導

熱 門 影 片

莊金隆醫生講解甲狀腺眼病治療方案

譚智勇教授拆解白內障手術過程

梁啟信教授分析青光眼斷診及治療新趨勢

吳兆駿醫生講解激光治療視網膜疾病

REPUBLISHING TERMS

You may republish this article online or in print under ou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You may not edit or shorten the text, you must attribute the article to 中大眼科 CUHK DOVS and you must include the author’s name in your republication.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email shaminotse@cuhk.edu.hk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ttribution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中大開展全球首個以「視網膜影像」篩查華人阿茲海默症研究